![]() 說書藝人在榆林市橫山區(qū)南街廣場為群眾表演。 記者 趙晨攝 3月5日12時剛過,孫占東便帶著他的三弦,趕到了榆林市橫山區(qū)南街廣場。在剛剛搭好的流動舞臺上,換衣、調音、綁甩板,這些準備工作對每年都要進行200多場表演、見慣了大場面的孫占東來說早已駕輕就熟。然而,那天這場小小的惠民演出卻還是讓他心潮澎湃。 “這是今年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將榆林市橫山區(qū)(陜北說書)命名為2018—2020年度‘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’后,我第一次登臺演出,心里難免激動,我為我們陜北說書能有今天的發(fā)展和成就感到高興。”孫占東說。 一曲《刮大風》過后,臺下響起陣陣掌聲,觀眾們臉上洋溢著喜悅。陜北說書,這一吸收了眉戶、秦腔以及道情、信天游等曲調的傳統(tǒng)曲藝說書形式,依舊在陜北的黃土地上散發(fā)著蓬勃生機。 源自民間的 “盲人”說書 談起“說書”,可謂源遠流長。漢代劉向所著《烈女傳》中第一次出現了類似“說書”表演的文字記載,其中講述了古代婦女懷孕期間,為使孩子生下后“形容端正,才德過人”,便在夜晚讓人為其誦詩、講故事。 陜北說唱活動較早記載則見于清道光年間的《榆林府志》??滴蹙拍辏ü?670年),榆林堡同知譚吉璁的同僚陳文道在譚府聽書后贊道:“劉第說傳奇,頗靡靡可聽,聞江南有柳敬亭者,以此伎遨游王公間。劉第即不能及其萬一,而韶音飛暢,殊有風情。無佛稱尊,不及江南之敬亭乎?”此后,陜北說書內容逐漸豐富,在形式上也有了重大改進,其演唱風格更加貼近本土特色,內容上集中表現本土文化,語言上則完全采用陜北方言。到了清末,陜北說書已開始普遍流行。 陜北說書的唱詞通俗流暢,有濃郁的地方特色,除了藝人們特有的開場白或特定的唱詞外,幾乎不加任何限制,可以由藝人任意發(fā)揮。好的民間藝人,在唱詞中大量引用陜北民歌、陜北秧歌劇、陜北碗碗腔,甚至蒲劇、晉劇、京劇的曲調,陜北說書可說是熔各種唱腔于一爐,加以冶煉,形成的一種別具一格的藝術。 到了1942年5月,毛澤東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發(fā)表,對陜北說書的發(fā)展產生重大影響。不久,陜甘寧邊區(qū)文協(xié)成立了說書組,之后又成立了陜北說書改進會,并在延安、榆林等地陸續(xù)舉辦了8期培訓班。當時,陜北解放區(qū)有盲藝人480多人。陜北說書改進會不僅對《刀槍記》《還魂記》《花柳記》等50多個傳統(tǒng)書目進行了改編,還組織創(chuàng)作了《劉巧兒團圓》《黑白分明》等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書目。 “早些時候,陜北說書大多是由窮苦盲人運用陜北的民歌小調演唱一些傳說、故事,后又經過長期實踐,逐步成為說唱、表演長篇故事的說書形式?!泵と怂嚾藢O占東向記者回憶他的師傅曾經講過的故事,“我的其中一位師傅也是盲人,聽他說,過去說書這個行當是只有盲人才能從事的。那時候生活比較艱苦,說書成了大多數盲人謀生的唯一手段,明眼人被禁止從事說書成為圈子里不成文的規(guī)定。直到20世紀70年代,陜北個別地方才出現了少量明眼藝人?!?/font> 孫占東說:“1949年以后,陜北說書受到了政府的重視,陜北許多縣成立了‘盲人說書隊’。說書的內容也在過去神話故事、民間傳說、歷史演義、綠林好漢、才子佳人等基礎上,增加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內容,創(chuàng)作出了如《王貴與李香香》《白毛女》等作品。時至今日,在陜北每逢過廟會、祭祖、過生日、孩子過滿月或喜慶佳節(jié)依然都會請說書藝人前來助興。說書藝人們手彈三弦,腿綁甩板,也有的擊鼓打板,另一人彈弦相輔。還有的三五人組成一隊,有男有女,有唱有說,配上現代器樂,走村串戶。華燈初上時,村民們便相聚而來,圍在說書人周圍,三弦撥動,鼓聲咚咚,方言開篇,唱詞娓娓吟來,整個現場頓時鴉雀無聲。”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