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安人都注冊了,還不快來?
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,沒有賬號?注冊
×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1.JPG (140.7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2.JPG (179.8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日記 易俗社懷舊社區(qū)【嚴建設】 2024年01月11日 Thursday晴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3.JPG (175.7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4.JPG (172.1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凌晨起身,嘗試把相機銳度、清晰度設置到極致拍攝窗外,再使用HDR多重曝光模式。然后再嘗試各色濾鏡效果。一番大拍。富士XT5有多種直出濾鏡,分別是標準、鮮艷、柔和、CC、 NH、NC 、NN、影院、ED、AG、黑白、棕褐色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5.JPG (190.1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6.JPG (217.3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7.JPG (227.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早起無甚事,老妻要去民生銀行,說是領點獎品,我倆驅(qū)車進城,在東羊市口子上停車。然后去了銀行。銀行的營業(yè)廳圍桌坐著一群大媽做手工,店員熱情招呼我坐下做,我婉言謝絕,老妻領了兩袋大米辭別。如今的大米不稀罕,擱到70年代,稀罕的不得了。比如我插隊的武屯公社老寨大隊非常窮,當年有的老人一輩子都沒吃過一口大米飯,家常便飯是包谷和紅苕,連白面都稀罕。一直到80年代,西安近郊長安縣農(nóng)民還騎自行車進城換大米,大米換包谷面,1斤換2斤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8.JPG (109.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09.JPG (201.6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0.JPG (212.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然后我想去東新科貿(mào)去清潔相機cmos。自己弄不了,自然先去二樓小鐘照相器材找人清潔一番,感謝他。驀想起自己常手持拍攝夜景,拍攝室內(nèi),出片糊的多,似嫌光圈太小速度太低,提高ISO的話噪點較大不細膩。在二手相機柜臺,跟人說想要一只大光圈廣角鏡頭,F(xiàn)1.4的吧?,F(xiàn)在常用的一只狗頭是F3.5-5.6的,焦段是18-300的。人說得4000多,我說不要原廠頭,要副廠的就成,二手的愈便宜愈好,則推薦一只9.9新的唯卓仕AF 23mm F1.4 STM 二手定焦鏡頭,說現(xiàn)價1800多,只要1300元就搞定,再搞價說報得是最低價了,遂掃碼拿下。實則其焦段換算下來可能也就是35毫米吧,勉強湊合用。若使用的話,只能靠挪動身體框選畫面。我入手相機鏡頭盡量選日本的或中日合資的,很少入手國產(chǎn)品牌。圖便宜罷了。若買日本原廠的得兩三倍的錢,省錢下館子難道不好嗎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1.JPG (208.0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2.JPG (212.0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3.JPG (277.3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光圈F1.4的鏡頭跟F3.5的比較高4個檔次:F1.4、F1.8、F2、F2.8、F3.5。與逛秋林公司的老妻會合,說就近逛逛吧,老妻建議不妨去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。也好在低照度下試試新鏡頭。很久未去了。輕車熟路進城把車停在北柳巷地庫。老妻在秋林公司敗家的是核桃酥、蜜三刀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4.JPG (176.5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5.JPG (154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6.JPG (230.6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是個非常有特色之地,以懷舊為主題,充滿了歲月回眸和文化氣息。林林總總可看到許多被忘懷的老物件和傳統(tǒng)手工藝品,以及許多再現(xiàn)的老場景,讓人恍惚中仿佛回到了過去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7.JPG (135.2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8.JPG (233.4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19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19.JPG (134.8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對于吃貨來說,其老字號有五一飯店、西安烤鴨店、同盛祥泡饃館、新中華甜食店和白云章餃子館等。這些老字號餐飲品牌在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重裝亮相,成為西安市民和游客的美食目的地。此外還通過改造和新建博物館、老戲臺、街巷等多層次的活動空間,建成了包括易俗大劇院、易俗博物館、中國秦腔博物館、老字號商業(yè)街、文創(chuàng)商業(yè)等多種業(yè)態(tài)的全國首個戲曲文化街區(qū)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0.JPG (244.5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1.JPG (217.7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2.JPG (248.3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我在籃球場的水泥乒乓球臺邊遇到倆抱孩子美女,搭訕說你們年輕人來逛沒意思吧?其莞爾笑道,有意思,有好多我小時候的零食。別處看不到了。這兒有免費的小人書攤和免費電影院,里面放映《紅高粱》,稀稀拉拉有十幾位老者興致勃勃觀影。童年咋也想不到,60年后的今天,看小人書和電影均能蹭,不要錢。哈哈哈。若再有家吃簡餐不要錢的館子就齊活。童年時代,我最熱衷的事就是看小人書,要到父親給的1分2分錢絕對不買零嘴。哪怕再饞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3.JPG (243.8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4.JPG (138.3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5.JPG (238.4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走進一家照相館,其老板說認識我,其網(wǎng)名為喜洋洋,打聽黑白底片掃描事情,也不清楚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6.JPG (217.8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7.JPG (239.8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8.JPG (247.3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看到一臺凱歌牌14吋黑白電視機。遙想1983年,我們家就買的這種電視機,紅色塑料殼。是在東羊市東口一家貿(mào)易公司入手,上海生產(chǎn)的,質(zhì)量很不錯,4個喇叭。當年的價格是425元,算是很貴的,一般的黑白電視機也就300余元。當年我看到后,立即給在26中學上班的妻子打公用電話,妻子很快騎自行車前來,并在附近銀行取了存款。當年我的月薪為37.5元、妻子月薪43.5元。妻子每月存25元,然后我倆雙方單位的儲金會每月各扣5元,每月就有35元的存款。一臺電視機動用了夫妻倆一整年的儲蓄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29.JPG (192.4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0.JPG (179.4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1.JPG (255.0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當年那臺凱歌電視機是我用自行車推回東壕村租住的農(nóng)民房。這臺電視機伴隨了我倆數(shù)年歲月,一直到1987年才轉(zhuǎn)讓掉。當年擺在家麗商店二樓營業(yè)廳里,二哥說有人出價350元想買。跟自行車一樣,那些年代舊貨的價格居高不下。1984年我給父母買了18吋日立彩電,是在咸陽百貨商店買的,乘坐59路大公交車回西安,然后在大慶路轉(zhuǎn)乘1路電車到北柳巷口扛回父母家的。是我們大院里第一臺彩色電視機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2.JPG (220.1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3.JPG (149.6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4.JPG (271.6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1983年大年初一的晚上,因看電視機和父親吵了一架。同時吵架的還有大哥二哥弟弟。心情非常郁悶傷感。那天晚上電視臺播放《水滸傳》武松景陽岡打虎那一集。我們兄弟們都急于想看。父親堅決不同意,父親要看京劇《空城計》,就為此事一言不合我們吵了一架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5.JPG (198.5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6.JPG (134.7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7.JPG (140.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和父親爭吵的原因就是為看電視機,家中一臺12吋的海燕黑白電視機,是父親分期付款賒銷來的。在文藝路西安無線電一廠門市部,325元。當時弟弟氣憤不過,將收音機的聲音開得老大。那些年的娛樂無非是看電影,我們常去看。記得有《歡歡與笑笑》、《張鐵匠的羅曼史》、《獨立與死亡》等等。當年西安的海燕、如意、黃河三大黑白電視機品牌,在全國都是響當當?shù)摹?983年賣不動得賒銷,到了1988年大漲價那年,有的轉(zhuǎn)產(chǎn)彩電,成了搶手貨買不到,得憑票或黑市加錢買。而顯像管主要使用咸陽彩虹廠的。非常緊俏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8.JPG (139.2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39.JPG (186.5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0.JPG (228.93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那年月,遠在余下鎮(zhèn)惠安化工廠工作的二哥,打算在小東門平房外飼養(yǎng)兔子和雞鴨,說自己攢錢也買臺電視機。大哥說,他想跟廠子簽合同租用防空洞種蘑菇,也攢錢買電視機。1983年的春天,西安開始搞全民文明禮貌月,東大街吐痰一口罰款5毛。我和妻子受到二哥的心理暗示,騎自行車跑了趟草灘農(nóng)場,在一位原3中的教師名叫燕志祥的手上買了10只雞娃回家養(yǎng)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1.JPG (212.6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2.JPG (181.8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3.JPG (151.0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而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里的黑白老照片標注,電視機是1980年走進農(nóng)民家的,我認為年代錯了。還有一張騾馬市服裝城的彩照,說是1980年的,我認為年代錯了。當年沒有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4.JPG (187.7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5.JPG (241.4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6.JPG (195.35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直至1982年春節(jié)前后,我陪妻子在26中值夜班,還曾冒著嚴寒抱孩子擠在教職工里,站在小操場看一臺12吋的黑白電視,看的是日本的《排球女將》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7.JPG (183.21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8.JPG (152.04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還看到一輛永久牌26吋的自行車。妻子婚前的財產(chǎn)就有這么一輛。當年迫于壓力,我未婚妻想跟我逃婚到戶縣,要把積攢的270元錢和這輛自行車給我,叫我賣掉。我沒賣,錢也沒拿,拿了一輩子說不清。當年上海的鳳凰、永久、飛鴿自行車平民老百姓根本買不到,得用工業(yè)券,都掌控在干部手中,大單位一年也沒幾張。鳳凰永久飛鴿大鏈盒自行車最吃香,即使騎用了多年,洗洗刷刷在寄賣所里還能賣個原價。當年內(nèi)弟有一輛鳳凰28大鏈盒的,騎用了5年了還在東大街尚德路口一家寄賣所賣了原價。 在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,還可逛各種小店,看傳統(tǒng)的陜西戲曲表演。大戲樓下聚集著幾十位年屆耄耋的老者,一說是曬暖暖、一說是聽戲占位置。說是待會有文化惠民唱秦腔唱眉戶。聽戲也不要錢。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49.JPG (303.8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50.JPG (163.79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0)
下載附件
2024-1-11 20:20 上傳
還可品嘗到當?shù)氐拿朗场_@里有很多有特色的店鋪,比如有的店專門賣傳統(tǒng)的手工藝品,有的店則以傳統(tǒng)茶樓為主題,能感受到老西安的茶文化。 老妻團了白運章的餃子,69.9元。實話實說,我從未在白云章吃過一次飯。其環(huán)境和服務畢竟好的太多了。兩盤餃子,兩大杯酸梅湯、一份花生米。餃子不錯,酸梅湯涼的,喝的胃不舒服,則剩下大半。 此外,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。這里的建筑大多保留了傳統(tǒng)的陜西民居風格,青磚灰瓦、木格窗欞,充滿了古樸的氣息。走在這樣的街區(qū)里,恍惚會感覺自己仿佛穿越到了那個年代。 易俗社文化街區(qū)是一個非常值得一去的地方。如果對歷史和文化感興趣,或者想要感受老西安的風情,絕對是個不錯的選擇。我想回家把照片發(fā)給發(fā)小們看看。 手機QQ音樂反復播放一支老歌:時光已逝永不回,往事只能回味,憶童年時竹馬青梅,兩小無猜日夜相隨。
|